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大环境下的不确定性,如同一张无形的网,交织出日益增多的矛盾纠纷与心理困扰。当“心病”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隐性因子,如何构建一道坚实有效的社会心理服务防线,已成为考验基层治理智慧的关键课题。在普陀区长征镇,一场以“心”为名的探索正在悄然进行,常年活跃于社区一线的平安志愿者,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能力革命”。
“我们的愿景,不仅仅是让他们成为邻里纠纷的老娘舅,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更是成为疏导情绪、抚慰心灵的‘摆渡人’。”长征镇党委副书记季赟表示,“通过为这支重要的社会治理力量系统性地赋能心理疏导技能,为平安建设注入‘心’的力量,探索出一条社会治理从管理到服务,从解纷到解心的升级之路。”
基层防线迎来新挑战,当平安建设遇上“心”需求
社区平安志愿者,被誉为人情社区的“稳定器”和基层矛盾的“缓冲垫”。当下,随着社会心理问题的凸显,这个“第一道防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发现,很多矛盾纠纷的背后,是情绪的纠葛;许多安全隐患的源头,是心理的失衡。”长征镇平安办主任徐辉一语道出了基层工作的深刻变化。他坦言,传统的调解方式有时“治标不治本”,而专业的心理服务需求却呈现井喷之势。
这种“旺盛的需求”在长征镇综治中心得到了最直观的印证。今年2月,“长征心晴”心理咨询工作室在此挂牌成立,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团队坐诊,每周仅开放两个半天。“没想到,一开放就预约爆满。”徐辉说,“无论是亲子关系紧张的学生,还是面临职业倦怠的白领,或是被家庭矛盾困扰的居民,都把这里当成了可以倾诉的‘树洞’。”
“长征心晴”工作室的火爆,既是压力的释放,也是一个明确的信号:构筑全民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已成为平安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工作室是我们的‘主阵地’和‘基本盘’,”徐辉介绍说,“但要真正将服务触角延伸到29个居民区和各大园区,光靠几个专业咨询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激活基层最庞大的力量——平安志愿者。”
实践赋能,不仅疗愈他人,也关照自己
专业心理学讲师现场授课
如何将满腔热忱的志愿者,锻造成具备专业素养的“心防员”?8月5日,长征镇正式启动平安志愿者“初级心理咨询师”赋能项目,邀请专业心理学讲师为志愿者开堂授课。课程体系除了涵盖心理服务伦理、心理健康与异常心理、心理辅导概论等基础理论外,还特地增加了一堂原本不属于初级范畴的“非暴力沟通”实战课程。“这是一门沟通的艺术,更是一项化解矛盾的技术。”现场讲师表示,“在非暴力沟通的原则里,先讲道理几乎是错误的。不是不讲,而是要放在共情和倾听之后。这个技巧,不仅工作能用,在处理亲子、夫妻等亲密关系时,同样有效。”
学员参与互动学习
从陌生到专业,心理培训解工作难题
在首期遴选的60名核心志愿者中,既有经验丰富的社区条线社工,也有来自园区企业的骨干,更有热心的普通居民。刘璇是辖区梅六小区的治保干部,日常工作让她深感心理知识的迫切性。“去年,我接触到一个因学习压力和家庭期望过高而产生厌学,甚至自残行为的初中女孩。”刘璇回忆道,起初,女孩对她的介入十分排斥。“后来我尝试运用考社工证时学到的一些心理沟通技巧,几次交谈后,她才慢慢对我敞开心扉。”这次成功的干预让刘璇备受鼓舞,也让她意识到自己的“短板”。“很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知识储备不够,干预手段也谈不上专业。这次培训对我来说就是‘及时雨’,希望能系统地学习,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能更专业、更高效地提供帮助。”
与刘璇不同,学员肖萍的经历则展现了心理知识跨领域的普适性。拥有中西医结合临床与法律双重背景的她,在工作中发现了一个共通的现象:无论是面对病患,还是面对来打官司的客户,医药和法律都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病人的康复需要心理安慰,官司当事人的焦虑烦躁需要情绪疏导。学会倾听和安抚,不仅能帮助他们,也能让我的本职工作事半功倍。”
专业与志愿力量互补,共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一场60人的培训,如何撬动一个拥有十几万人口街镇的平安格局?长征镇的蓝图,指向的是一种“裂变效应”。“这60名学员是种子,是火种。”徐辉对未来充满期待。根据规划,培训结束后,每位学员都将作为“主理人”,在8月至9月间,结合自身特长与所在社区、企业的实际需求,独立牵头组织一场平安志愿服务活动。“我们的设想是,未来每个居民区至少配备2名具备心理疏导能力的平安志愿者。”徐辉描绘道,“每一次专业的服务,都将成为一个服务模式的‘样板间’和‘辐射点’。”这种由点及面的“裂变”,旨在带动志愿者服务总量和覆盖面的爆发式增长,最终编织成一张细密、坚韧、温暖的社会心理支持网络。
遥望未来,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主阵地”处理疑难杂症,而经过赋能的平安志愿者则深入社区“毛细血管”,开展心理科普,处理初级的、普遍性的情绪问题,成为居民“家门口的知心人”。
美林配资-配资炒股平台入配资-线上股票配资门户网-怎么配资炒股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