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版中的德军
前几天,笔者写的一篇文章“《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的德军为何那么怂?只因德军原型是芬兰兵”,在网上引发很大反响,引起了热议。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的德兵小分队,一直不同于苏联卫国战争题材作品中的那些武装到牙齿的德国兵,这些德国兵纪律松散,缺少足够的在对手领土里的警惕性,行动速度也比较缓慢,执行一个破坏铁路的任务,竟然招摇过市,大摇大摆地出没在有着苏军高炮部队埋伏的防区,轻易地暴露了行踪。
而小说的字里行间,也暗示这些德国兵,更具有芬兰因素。
1972版剧照
展开剩余89%看看小说对故事发生地的描写:
——车站以西,敌我双方掘壕深达两米,终于展开了阵地战(每逢潮湿的夜晚,打那儿不断传来隆隆的炮声);东边,德寇夜以继日地轰炸着运河及穆尔斯曼克铁路;北面,双方为争夺海路而进行激战;南方,被围困的列宁格勒仍坚持着浴血战斗。——
这个区域,可以看出,是在列宁格勒的北部,而在列宁格勒处,正是德军重兵集结、试图攻克苏军防线的地方。而在遥远的北方,“双方为争夺海路而进行激战”,指的是“摩尔曼斯克”处展开的德军与苏军的交锋,当时德军从挪威一路开过来,试图拿下苏联的北方港口,这个港口,也是摩尔斯曼克铁路的起点,那里由英法提供的援助物资,通过海路,到达港口,然后借由这条铁路,送到苏联前线,因而这条铁路是为苏军提供物资援助的大动脉。
这也是小说里的德军之所以破坏这条铁路的原因。
小说故事发生的区域,大体位于苏联的卡累利阿地区。而在卫国战争期间,这里与苏军交手的是芬兰军队,而不是德国兵。
而在小说的具体描写上,同样暗藏着斧声烛影的迷雾重重。
我们看看小说里描写准尉与五个女兵追踪敌人时对地形的描写:
——关于直插沃比湖,瓦斯科夫并不担心。德军绝不可能知道有一条直达的捷径。因为这条路,还是他在苏芬战争的时候亲自勘踏出来的。——
也就是说这片区域,在苏芬战争期间,就是苏军出没、对付芬兰军队的地方。
小说的语境似乎是说,到了卫国战争时间,德国人代替了芬兰人,来到了这个地方,准尉凭借当年对付芬兰军队的经验,继续应对德国人。
2015版
但实际上,这一片区域,在卫国战争期间,依然是芬兰兵在与德军协同合谋后,由他们负责进攻的地段。
因此,《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的德国兵,的确用的是芬兰军队入侵苏联的原型素材。这也能够解释,这部小说里的德国兵不同于通常情况下的德军设置。
当时,笔者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的德军原型是不是芬兰兵?”询问了前一度时间名声大噪的deepseek,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也就是说,当时的互联网上,没有任何信息,指认《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的德军原型是芬兰兵。
几天后,笔者再次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的德军原型是不是芬兰兵?”这个问号向deepseek发起咨询,答案变了,直接肯定地称:“是的”。
deepseek所引用资料,正是笔者的那一篇文章,但出乎意料的是,还出现了一篇洗稿文章,条分缕析地认证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的德军原型就是芬兰兵”。
笔者把这篇洗稿文截图如下:
这篇洗稿文章引用的图片,均是笔者“《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的德军为何那么怂?只因德军原型是芬兰兵”中的配图,显然是脱胎于笔者的首发文章。
细看这篇洗稿文,应该是用AI写作的,语句相当老道,起承转合也十分到位,甚至笔者感到,洗稿文比笔者原来的那篇写作时力求通俗易懂的原文,更要老练而成熟。
2015版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的德军原型是芬兰兵有没有价值?
笔者认为是有的。
通过这样的设置,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如何利用原型素材,编写体现他的主旨思想的文学作品,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文学创作的秘密与落墨路径。
而原型源头的确定,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一些奇怪之处,释清作者移花接木之后留下的蛛丝马迹。
2015版
这就是像《红楼梦》考证一样,在作者修改的笔墨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原意以及他迫于某种目的而有意或无意地作出的修改。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故事原型情境中的苏军与芬兰军队在一个相对而言并非激烈交锋区域里的暗战较量,提供了一个可以更从容地展现双方内心较量的平台,这就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的这一段渺无人迹的静悄悄的区间,能够远离炮火的炽烈与强悍,可以更绵长而宽广地展现出士兵尤其是女兵们的精神世界,从而让她们有着更多的因缘际会而展开她们丰润而丰沛的内心隐秘,使得这部小说能够产生更强烈的感情冲击力,这也是这部小说成功的地方。
1972版
这也是作者选择了相对而言并非是血与火最为密集之处的选构思动因,而在这样的“静悄悄”的时空里,能够发掘出更深的战争反思与人性透视。
这样看来,揭秘《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真正敌手原型,就并非是一件无意义的事。
发布于:江苏省美林配资-配资炒股平台入配资-线上股票配资门户网-怎么配资炒股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